《東八區》爛出新高度,國產劇行業還有救嗎? 加载评论...
ZAKER 2022-09-29 18:08

印象里,上一部被罵到下架的爛劇,還是由張雲龍、高偉光主演的《雷霆戰將》。這部以 " 新亮劍 "為噱頭的抗日神劇,被人民日報點名批評:竟然讓 " 八路軍 " 住別墅抹髮膠," 偶像劇 " 套路用錯了地方。

" 沒有最爛只有更爛 ",國產劇行業還有救嗎?

誰在生產 " 東八區們 "

從圍繞《東八區》和《雷霆戰將》的輿論來看,最令人網友不解的,大概就是這般侮辱觀眾智商和眼睛的爛劇,是如何被生產併流入市場的?

公開信息顯示,《東八區》的主控出品方,是張翰於 2016 年成立的浙江東陽一畫開天影業有限公司。

相較於正午陽光、新麗傳媒等行業龍頭,一畫開天並不是什麼有實力的影視製作公司。但在影視寒冬之下,《東八區》不僅把版權賣給了芒果TV、騰訊視頻兩大平台;還成功上星,於湖北衛視黃金檔播出。

而該劇得以順利發行,仰賴的正是張翰在娛樂圈浸淫十數年所積攢的人脈。這點從《東八區》出品人里有位多芒果系大佬,便可見一斑。(張翰曾是天娛傳媒簽約藝人,參與過多個湖南衛視項目。)

知名演員跨界身兼出品人、編劇、導演等數職,深度參與項目製作出品發行,在國產劇市場並不罕見。有演員知名度做背書,這類項目往往在創作初期能碼到一個不錯的盤子,且在發行時更容易獲得平台青睞。

2020 年以前,為了爭搶版權,三大視頻平台不顧內容好壞,拚命砸錢。上游製作方抱著將內容賣給平台、旱澇保收的心態,糊弄出了大量" 豬食 "。劣幣驅逐良幣,最終反噬了整個行業。等到三大平台回過神來,發現搶來搶去沒有意義時,已經虧掉了上千億元。

影視寒冬,分賬劇可能是行業拐點

影視行業若想走出寒冬,須得從源頭上斬斷爛劇的活路。違反創作邏輯、不尊重觀眾智商的內容,本就不該被生產出來。視頻平台更不該為這樣的劇買單。

經歷了長達十數年的虧損,平台已經意識到燒錢買版權的重投入模式不可持續。一旦停止重金壓注頭部內容,或壓錯一次,都意味著會員流失和數千萬甚至上億元的虧損。

眼下看來,越來越受行業關注的分賬劇,可能是扭轉局面的關鍵砝碼。

網劇分賬模式,最先由愛奇藝在 2016 年 5月提出。所謂分賬劇,指的是由影視公司投資、拍攝、製作,根據視頻網站會員的播放情況來計算片方收益的劇集變現新模式。

區別於版權劇、定製劇(平台為片方買單),分賬劇是 to C模式——只有觀眾愛看,平台藉以賺取了會員和廣告收入,片方才能獲得分賬、收回成本。

其模式的實質是,視頻平台減少了購買版權或者定製的高額投資成本,內容由視頻平台買單變成由會員買單,內容製作成本直接轉移到用戶。片方收益多少由劇集質量和用戶買單情況決定。沒有平台預付款,片方自負盈虧,必須控制成本且對播出結果負責。平台將壓力分攤給片方,倒逼片方提質。

從內容生產邏輯和銷售路徑上來看,分賬劇是一種更符合行業規律的商業模式,但推行起來卻並不容易。上游頭部影視公司,擁有議價權,習慣了平台預付費的合作模式,並不樂於參與分賬、自擔風險。反倒是中尾部影視公司在積極進場。

2016 以來,市場上出現了一些 " 以小博大 "的分賬劇。但囿於成本,片方在內容製作上不敢大舉投入,分賬劇市場一直不溫不火。直到 2020年,才跑出首個分賬票房破億的項目——《人間煙火花小廚》。

不過,自去年以來,伴隨著降本增效,視頻平台紛紛加快推進分賬模式的步伐,不斷調整激勵策略:

2021 年 6 月,騰訊視頻首先提出,以用戶累計觀看時長作為計費基礎、提高分賬比例(獨家合作的分賬比例從 90% 上升到100%,非獨家從 45% 上升到 60%)、保底金額前置支付等三條新規則。

2022 年 1 月 18 日,優酷正式上線分賬劇 " 播后定級 "新模式,根據播出後市場反饋來判斷項目內部評級,併產生相應收益。r今年 8月,愛奇藝宣布,為了讓分賬劇成為愛奇藝內容的主要供給模式,將把甜寵賽道逐漸交給分賬劇行業,平台的自製劇、定製劇及版權劇將逐步退出該賽道。這是分賬模式下平台與片方合作戰略的重要一步。愛奇藝高級副總裁楊海濤表示,"不排除給分賬劇增加更多的獨享內容賽道 "。

據酷鯨製作 CEO 王風介紹,自平台降本增效以來,越來越多的製作團隊進入分賬賽道,一些大演員也紛紛入局。

從這個角度來看,行業寒冬是危也是機。市場倒逼之下,平台和片方加速變革。未來,分賬劇領域將成為一個更激烈的賽馬場," 卷 "出更多優質內容。

想要徹底消滅 2 分爛劇,或許不太可能。但隨著平台加大扶持力度,更多項目採取分賬模式,觀眾用腳投票,2分爛劇的生存空間將被無限壓縮;沒有競爭力的團隊,會在這一輪考驗中被淘汰。屆時,觀眾大概可以不用再被各種爛劇所 " 包圍 "了。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