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媒:黑人的命是命,但觀眾的眼睛也是眼睛啊 加载评论...
海邊的西塞羅  2023-06-06 02:09
明知不好看,迪士尼為什麼還是要拍這麼一部戲來。前兩天去電影院看了剛上映的迪士尼真人版《小美人魚》。



我承認買這張電影票我抱著濃厚的獵奇心理,因為我實在是好奇,對於這樣一部還沒上映、口碑就已經因為選角而撲街的電影,到底會有多少觀眾會買賬?而那些被家長帶去看這部片子的小朋友,他們又是否能聽進去該片支持者所說的「膚色審美是後天強加的,在孩子們看來,黑色的小美人魚依也很美」的論斷?

觀影的結果讓我感到不意外——六一期間,又趕上大周末,我趕的那一場、偌大的影廳里算上我一共只有六個人在看。其中兩個孩子,更是看到一半就吵著要家長帶他們回家。

看來,對這部電影,迪士尼最想籠絡的孩子恰恰是最不買賬的。

這其實並不奇怪,受過教育的成年人可能還會提醒自己「我要政治正確,不能因為女主角膚色就對全片看不順眼」之類勞什子。可童言無忌,影片拍出來好不好看,孩子是會自己直說的。整這麼彆扭一個電影上去,卻非要拿著「政治正確」的紅線硬逼著觀眾說電影拍的好……你這哪裡是在拍《小美人魚》啊?這分明是《皇帝的新裝》么!

我不知道為自己石破天驚的選角自鳴得意的導演想沒想過這樣一個粗淺的問題:的確「黑人的命是命」,但觀眾的眼睛也是眼睛啊!你讓我們花不菲的票價,兩個小時時間,自費接受一場種族平等的再教育。作為一個商業影片,你覺得這合適么?

《小美人魚》投資2.5億,現在全球票房兩億都不到,這純屬活該。這樣極端不尊重觀眾的電影,就應當讓丫虧到死,以儆效尤。

但它是怎麼拍出來的呢?這裡面有說頭。

其實,看了電影你會發現,影片鏡頭只要拉遠,拍遠景而不是個人,迪士尼的童話審美就依然在線。影片中一會兒是豪華的歐式宮殿,一會兒是繁華的熱帶集市風情,一會兒是歐式碧草藍天田野風情,一會兒又是流光溢彩的海底世界。迪士尼不愧財大氣粗,斥巨資打造的特效場景都不是蓋的。



此外該片的音樂也不錯,女主哈莉·貝利雖然不上相,但的確是個不錯的歌手,尤其是對主題曲的演繹技驚四座。此外片中的多段歌舞戲也非常精彩。

這至少說明這部電影是想拍好的,製片方也非常專業。

可是場景和音樂的審美在線,恰恰與該片那彆扭的選角構成了過於鮮明的反差——小美人魚、小美人魚,女主角你必須得美才行啊!可是哈莉·貝利這人即便在黑人影星當中也難說是美人。

事實上,在觀影過程中,每當我想讓自己沉浸在王子與公主的愛情當中時,「小美人魚」眉心上那顆痦子和那一頭出水后特別難看的臟辮,總會讓我一秒齣戲。



還有,她那有點誇張的眼間距,讓我懷疑導演拍的不是啥安徒生童話,而是「克蘇魯神話」里的「深潛者」。

難怪很多人吐槽說,選黑人女演員也沒啥,選個漂亮點的也行啊!導演,你非要選這麼一個女主角,是在致敬洛夫克拉夫特的《印斯茅斯疑雲》么?

但我對這種說法略微存疑。我覺得小美人魚選個漂亮黑人妹子當女主八成也很彆扭,因為這是個歐洲童話故事么。

我不是種族主義者,恰恰相反,我覺得每個民族、每種膚色都可以展現其美麗,但各個民族的美麗一定是和他們所處的文化環境高度聯動、互容的,你直接簡單粗暴的嫁接上去,就會顯得很彆扭、而且敷衍。

舉個例子,比如同為迪士尼的動畫,《海洋奇緣》《風中奇緣》的故事就以毛利、印第安故事為背景的。大家看了以後也覺得不錯,正常人不會因為故事中女主的膚色而有什麼質疑。





為什麼?因為這些故事中主角與整個環境是和諧的,和諧才能產生美。

如果迪士尼在真人化時敢弄一個金髮碧眼的白人妹子上去演這些女主,我估計不僅有色人種、白人也會覺得自己受到了冒犯——因為這實在是太違和了,主角會像小丑一樣遭受所有觀眾的嘲笑。你覺得這叫尊重?

所以,迪士尼如果真想尊重黑人,它本來應該像拍《海洋奇緣》《風中奇緣》那樣,為黑人公主量身打造一個完全屬於她的不違和的童話故事,這不就結了么?

可是為什麼迪士尼敢於搞這種粗暴而敷衍的嫁接,搞得大家都不爽呢?

因為說到底,真人版《人魚公主》不是一部給「黑人迪士尼公主」拍的電影 ,女主黑人的膚色和她的長相,只是製片方有意拿來引導觀眾、掩蓋電影另一個更致命問題的擋箭牌而已。

這個問題是什麼?

如果把女主長相和膚色的問題拿掉,你會發現真人版《小美人魚》最大的問題,壓根不是選角爭議,而是原版迪士尼《小美人魚》這個故事的內核,實在是太老套、保守、太不符合現代的兩性觀了——

一隻小美人魚,救了王子的命還不算,為了和王子在一起,還甘願做「截肢手術」,徹底改變自己外貌,從人魚變成人類,永遠告別自己的故鄉,到她所不熟悉的陸地世界去生活、過一輩子……

這個故事如果現實版的翻譯翻譯,那不就是女性要為了男人拋棄一切,奮不顧身的改變自己、拋下一切,在男人還沒許諾她任何事的時候,就遠嫁他鄉么?這不就是個女版舔狗么?

這樣的價值觀放在1989年原版《小美人魚》上映時的美國,還無可厚非,當時的美國主流文化價值觀還是強調以核心家庭為重的。可是如果現在就這麼平鋪直敘的拍出來,但凡有點女權思想且要較真的女性都應覺得很怒——憑什麼女人就非要為男人改變自己?你是王子,可我也是公主,我還救過你命,兩個人若真想在一起,為什麼不能讓王子喝個什麼葯,變成人魚呢?愛情不是雙向奔赴么?

我覺得這些提問是有趣而有力的。

《小美人魚》的那個故事底子,正經拍出來沒法回答這種責問。導演肯定知道這一點。

但作為迪士尼125周年紀念電影,這個電影立了項就必須拍,那咋辦呢?

於是導演就耍了個聰明,找個黑人女演員來,演這個白人女演員拍出來一定會挨噴的角色。

這就叫「用魔法戰勝魔法,用「政治正確」戰勝「政治正確」。」

而女主的膚色,不過是用來堵觀眾尤其是女權主義嘴的「擋箭牌」而已,你說真有半分對黑人的尊重么?

但特別有意思的是,對《小美人魚》故事「不尊重女性」「愛情觀歪」的這口鍋,該故事的原版《海的女兒》和其作者安徒生是不負責背的——因為《海的女兒》講的壓根就不是一個愛情故事。

是的,安徒生的《海的女兒》是一部被很多人誤讀的童話故事,尤其是動畫版《小美人魚》出現之後,很多人覺得這故事就是美人魚忘我的愛著王子,為他付出一切的愛情童話么。

但如果你翻開原著,把這個故事再仔細讀一遍,會發現裡面講的非常明白,人魚公主在救了王子之後,她並沒有立刻被愛情沖昏頭腦,她最關心的其實不是愛情,而是另一些更深刻的問題——生死、靈魂與永恆:

「假如人類不淹死的話,」小人魚問祖母,「他們能永遠活下去么?他們會不會跟我們住在海里的人一樣死去呢?」

「一點也沒錯,」老祖母說,「他們也會死的,並且他們的生命甚至比我們還要短暫呢。我們能活到三百歲,但是當我們在這兒的生命結束時,我們就變成了水中的泡沫。我們甚至連一座墳墓都不留給我們這兒心愛的人呢。我們沒有不滅的靈魂。我們向來得不到一個死後的生命。我們跟那綠色的海草一樣,一旦割斷了,就再也綠不了!相反,人類有靈魂,他永遠活著,即使身體變為塵土,他仍然活著。他升向明朗的天空,一直升向那些閃耀著的星星!就像我們升到水面、看見人間的世界一樣,他們升到那些神秘的、華美的、我們永遠不會看到的地方。」

「為什麼我們沒有一個不滅的靈魂呢?」小人魚悲傷地問,「只要我可以變成人、能夠進入天上的世界,哪怕在那兒只活一天,我都願意放棄我在這兒的可以活幾百歲的生命。」

擁有「不滅的靈魂」、進入「天上的世界」,在整篇故事中,安徒生特彆強調這兩個詞,是這個動機,而不是對王子的愛,構成了人魚公主在故事中所有行為的動機。

安徒生的這種說教,是以其濃厚的宗教觀、世界觀為背景的——了解他的話,你會知道安徒生的很多作品,都有這種氣質,強調苦修般的與命運的抗爭,和從中展現出的靈魂的高貴與永恆。他甚至為此專門寫過一篇散文,叫《光榮的荊棘路》。



而與王子相愛,對原著中的人魚公主,只是她獲得不滅的靈魂的一個途徑——用今天的話說,王子其實是個純純的工具人。

你看老祖母之後說的很明白:

「唯有當一個人愛你、把你當作比他父母還要親近的人的時候,唯有當他把他全部的思想和愛情都放在你身上的時候,唯有當他讓牧師把他的右手放進你的手裡、答應現在跟將來永遠對你忠誠的時候,他的靈魂才可以轉移到你的身上去,然後你就會得到一份人類的快樂。他就可以分給你一個靈魂,並且同時他自己的靈魂又可以保持不滅。」

所以,原著《海的女兒》的結尾其實並不是悲劇——人魚公主的確沒有跟普通童話故事裡一樣「跟王子幸福的生活在一起」,但人魚公主的終極追求其實也不是這個,她追求的是「不滅的靈魂」。

而在故事的結尾,雖然人魚公主化為了泡沫。但很快,故事就寫到她成為了「天空的女兒」。童話的結尾寫道:

「我將朝誰走去呢?」她問。她的聲音和這些生物一樣,顯得虛無縹緲,人世間的所有音樂都不能和它相比。

「到天空的女兒那兒去呀!」另一個的聲音回答說,「人魚是沒有不滅的靈魂的,並且永遠都不會有這樣的靈魂,除非她擁有一個平常人的愛情。她永恆的存在要依靠外來的力量。天空的女兒同樣沒有永恆的靈魂,但是她們可以通過善良的行為創造出一個靈魂。我們飛向炎熱的國度里去,那邊散布著病疫的空氣在傷害著人類,我們應該吹起清涼的風,然後把花香在空氣中散布,我們應該散布健康和愉快的精神。三百年以後,當我們儘力做完了我們可能做的所有善行之後,我們就可以擁有一個不滅的靈魂,就可以分享人類一切永恆的幸福了。你,可憐的人魚,和我們一樣,曾經全心全意地為這個目標而奮鬥。你承受過痛苦,你堅持下去了,你已經超升到精靈的世界里來了。通過你的善良的工作,在三百年以後,你就可以為你自己創造出一個不滅的靈魂。」

你看,從追求「不滅的靈魂」這個角度講,這個故事其實是個戲劇。因為 小美人魚得償所願。

最終,她通過堅持不懈的愛人與行善,超脫了死後形神俱滅的人魚的宿命,成為了一個可以自己為自己創造一個靈魂的「天空的女兒」。

打破命運與追求永恆,這才是安徒生想講的這個故事的真正主題。



所以,《海的女兒》根本不是一個愛情故事,而是一個披著愛情故事的外衣的哲學故事,甚至宗教故事——

人該如何獲得「不滅的靈魂」?

通過愛人、通過堅持、通過善良的行為,去創造出一個靈魂。

但這個寓意,迪士尼原版的《小美人魚》就已經給改沒了。

為了迎合美國普通大眾,《小美人魚》被重新改成了一個「你愛我,我愛你,一起生活甜蜜蜜」的俗套童話愛情故事。



在動畫版電影中故事中小美人魚對靈魂的追求與思考就已經被大幅淡化,甚至消失了。

但當「靈魂」這個更高緯度的追求消失時,故事依然需要一個強動力去推動劇情的發展,解釋女主角克服萬難也要「變人」的這個行為。

那麼這個強動力能是什麼呢?就只剩下了「愛情」。

於是《小美人魚》的故事就降維成為一出「你愛我,我愛你,一起生活甜蜜蜜」的俗套愛情戲。

但這樣一改,彆扭就出現了——愛情是雙向奔赴的,故事中的王子其實沒有為小美人魚做過什麼,小美人魚卻為王子做了這麼多,這小美人魚是不是太傻帽、太「戀愛腦」了?

這樣的故事拍給小孩子看,告訴他們愛情是這樣的,孩子們將來當了「舔狗」怎麼辦?

所以我不同意「原版《小美人魚》是經典,真人版改壞了」的說法。確切的講,原版《小美人魚》當年對原著《海的女兒》的改編,就是喪失原著靈魂的。

而為了裱糊這個改編出現的漏洞,真人版電影越改越歪,這是個必然。

從《海的女兒》到《小美人魚》、再到「小黑人魚」,你能感覺到西方精神沒落的曲線是很鮮明的——

在安徒生時代,即便是講給孩子的童話,也是要講點「永恆的靈魂」之類的追求。

到了動畫版《小美人魚》上映時,由於舊時代信仰的崩潰,「靈魂」之類的追求已經不講了,童話故事裡只剩下了俊男美女、你情我愛的世俗歡愉——這其實恰恰是《海的女兒》中安徒生所鄙視、甚至批判的。

而到了現如今,這樣講童話故事也「政治不正確」了,於是導演只能抖機靈,端上了這麼一盤各種政治正確的複合大雜燴。你們觀眾願看不看,反正人家製片方是壟斷公司,只要不在「政治正確」問題上翻車,就不愁沒錢賺。

其實,你仔細想想這兩年的好萊塢,真的沒出過什麼好片子。好萊塢的編劇們,似乎已經編不出什麼既感人心靈又符合他們時下「政治正確」的好故事了。

故事中的人魚有三百年的壽命,而西方現代文明經歷了三百年的啟蒙、發展、興盛與衰敗,最終龍種產下了跳蚤,安徒生已經帶著他的《海的女兒》遠去,現在只剩下了《小美人魚》甚至「小黑人魚」了……

蹩腳的政治正確其實只是表象,這個文明遭遇的真正問題是其靈魂的喪失和隨之而來的衰落。

而當一個文明如故事中的人魚一般沒有了靈魂、也不再有追求時,怪相叢生總是難免的。

也許,最終,一切美好與喧囂,都將最終淪為一堆泡沫。